栏目分类
你的位置:快三彩票购彩大厅大发 > 新闻动态 >
生活中,沾染一个坏的习惯很容易,但要培养一个好习惯却很难。年初定好了目标,比如减肥,比如学习某一门技术,结果到了年底一看,居然一个目标也没有实现。即使你读完了 普通人如何借鉴毛选,铸就强者精神内核?这篇文章,跃跃欲试,定好了计划依旧不起作用。并不是文章里的方法没用,也不是你没有努力,而是因为习惯。 习惯会控制你的行为。你要减肥,但你的习惯却是吃垃圾食品,习惯的力量强大到,你吃完垃圾食品之后,居然没有意识到自己吃了垃圾食品。比如做事拖拉,沉迷于无脑短剧,看似都是小事,却因为这些不好的习惯,时刻阻挡着你实现目标。行为改变有三个层次: 结果:比如减肥,赚一个小目标 过程: 比如定期去健身房,定期打扫卫生,按时冥想 身份: 这一层与信念有关,比如一个清高的人,遇到送礼,拍马屁,就深恶痛绝。甚至觉得擅于拍马屁的人不可交。身份这一层是最难改变的,很人多终其一生都无法改变,比如那些整天把“我就是个直性子”挂在嘴边的人,他很难变成一个圆滑的人。即使他定一个目标:我要成为一个圆滑的人,成不了圆滑的人就吃一坨狗屎。他依旧实现不了这个目标,还是会把“我是个直性子”挂在嘴边。身份就是信念,你相信的是什么,你觉得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如果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好老师,当一个学员不好好学习,跑回家了,我去他家帮他们掰掰玉米,干干农活,最终感动学员回来学习,这符合一个好老师的身份。但如果你是一个只想赚钱的老师,你可能只是打个电话,让孩子父母送孩子回来学习,如果不送来就劝退学,别影响我KPI, 这也是身份认同。这两个人都是老师,但行为截然想法,只是因为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方面不同,所以导致不同的结果。你只会去做符合你身份的事情。 “身份”其实就是一种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体现。“结果”则意味着你得到了什么,过程则意味着你做了什么。大多数人定目标,其实都是以结果为导向, 比如我今年要减肥,目标体重75公斤,这就是以结果为导向的目标。如果有人喊你去聚餐,你可能说:“不去,我在减肥”。 听上去很合理,但实际上你的内心和潜意识里还是相信自己是个胖子。我想变瘦,这是结果, 我只要坚持吃素食,就能变瘦,这是过程。这个变瘦的过程只有痛苦,没有激励。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没有激励的目标就很难实现。每个行动体系背后,都有一套信念体系,而信念体系就是隐藏在习惯背后的身份。与身份不相符的行为不会长久。我参加过地方电视台的朗诵比赛,也曾经在各个年会上积极报名朗诵节目,仅仅是因为语文老师说我的声音好听,说我朗诵的最有感情。而我内心也深信不疑,甚至有人说我普通话不好,也不会打击到我。这是自我身份的认同。但是我父亲曾说我唱歌不好听, 从那以后我去KTV从不唱歌,即使唱歌我也反复告诉自己唱的不好听。这也是对身份的认同。你越是以自己身份的某一方面为傲,你就越有动力保持与之相关的习惯。如果你以秃顶为傲,你就会养成各种习惯去呵护和养护它;哪怕多长一根头发你也会毫不犹豫的薅掉。真正行为上的改变是身份的改变。你可能会出于某种动机而培养一种习惯,但让你长期保持这种习惯的唯一原因是它已经与你的身份融为一体了。我学技术的动力来源于哪里? 来源于我想做讲师,而不是单纯学技术。为了能够成为讲师,我把一个个技术学完之后,还要反复推演,试讲,把控时间。现在我的目标是成为销讲讲师,那面对客户的刁难,我会心存感激,我觉得:“哇,这么好的案例,我得解决好,并记录下来”打电话时候客户骂我,我也心存感激:“哇,原来还有客户这么骂人,我得记录下来,以后讲给学员听”。你的行为通常的反应的是你的身份,你的所作所为表明你相信自己的身份--无论是有意识的相信还是无意识的相信。当你的身份和行为完全一致时,你的目标也就很容易实现了。因为你压根不用思考自己这样做对不对。所有的行为都在正确的路上,都在奔向目标的路上前进。这是真正的知行合一。很多人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即使定了目标他们也遵循着原来的身份规范:“我没有方向感”“我脸盲,记不住别人的名字”“我数学不好”“我英语不好”“我声音难听”“我是个直性子” 年复一年,对自己讲述同一个故事,然后信以为真。接着开始抵制不符合自己身份的行为,因为“那不是我”该做的。有种无形的压力迫使你维护自我形象,并确保你的行为符合你的信念。某种想法或行为与你的身份贴合得越紧密,就越难改变它。追随你的文化族群(群体认同)或者维护你的自我形象(个人认同)会让你感觉心安理得,哪怕那是错误的。你不能坚持的真正原因,其实就是你的身份在妨碍着你。 你的习惯是体现你身份的方式,一个习惯重复的次数越多,与之相关的身份就越是得以强化。由此可见,改变你是谁最实际的方式就是改变你所做的。你采取的每一个行动都是投票给了你想成为的那类人。一两次行动不会改变你的信念,但是随着行动次数的增加,你的新身份的证据也会改变。在信念体系里面,你的身份,并不是你以为是谁就是谁,身份也是需要大量的证据的。你觉得自己身份是一名作家, 那你 每看一本书,每写一篇文章,都是身份认同的证据。微习惯其实就是这个原理,如果我要健身,那我定一个小目标,比如只做三个俯卧撑。三个俯卧撑很容易实现,用小赢证明给自己看,给我是一个爱健身的瘦子,提供证据。但是如果没有身份认同,即使你学了微习惯也毫无用处所以你的目标实现不了,是因为你的身份没有确定,你不确定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花时间去思考我想要拥有的结果属于哪种类型的人,你是否正成为你想成为的那种人?确定了身份之后, 在用微习惯去培养小赢的证据。 比如你要学技术每天在学习中告诉自己,你看这个技术知识点我学会了,我就特别适合做技术这个知识点好难,但我搜索了好多资料之后也学会了,你看我是多么坚韧不拔,热衷于解决问题,我就特别适合做技术。当你的小赢证据越来越多,慢慢的你就相信自己是技术大佬这个身份设定。不知不觉的你会发现,新出来个技术,你就愿意去学,愿意去捣鼓,因为你已经觉得自己是技术大佬,就该去学习新技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